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下发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《通知》”),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,对预制菜的原辅料、加工工艺、食用方式、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,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。
“国家标准”的落地,对预制菜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?“禁止使用
防腐剂”又将如何规范行业?冷冻周刊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,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。
吕翠平 陈利娜/文
为预制菜产业做“加减法”
关于预制菜的范围,《通知》将净菜、中央厨房类产品、速冻主食类、即食类排除在了预制菜之外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春晖表示:“这其实是以‘掐头去尾’的方式,对预制菜产业做了一道‘减法’。”
“头”指的是净菜类食品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,“尾”则是主食类等食品。他认为,《通知》将以上几大类排除在预制菜之外,有助于防范“预制菜是个筐,什么都能往里装”带来的诸多问题。
他认为,《通知》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,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定义,便于下一步制定分类术语、加工技术规程规范,以及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等系列配套的相关标准体系,规范行业发展,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。
关于“不添加防腐剂、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”,张春晖认为,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的规定,回应了消费者很关注的问题,有利于消费者放心消费。
他介绍,现在市面上的预制菜,从储存方式来说包含冷链食品和常温食品。冷链食品因为采用低温储存基本都不使用防腐剂。常温食品也可以使用高温杀菌等多种方式达到不使用防腐剂的效果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,我国的食品类别可划分为普通食品与特殊食品两大类。对于普通食品,可以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,使用防腐、保鲜、抗氧化等添加剂。“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,意味着预制菜虽然是普通食品,但是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。”张春晖表示,这项规定给预制菜行业做了一道“加法”,对预制菜的加工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会把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淘汰出局,促进企业升级改造。
“《通知》对预制菜行业来说,将是一次重构。”张春晖认为,《通知》里的“一加一减”对于产业的技术提升和工厂的管理水平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产业重构的过程中,技术水平高、生产规范、管理严格的企业优势会更加突出,更有利于产业头部企业的崛起。
冷冻冷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
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、河南省现代食品产业联盟理事长陈振杰表示:《通知》的发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,尤其对行业头部企业来说更有利。
陈振杰表示,预制菜行业需要“在创新中规范,在规范中发展”,而新规的出台,对引导和规范预制菜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。
《通知》对预制菜的范围进行了规范,让行业和消费者对“什么是预制菜”有了明确认知。这意味着,下一步将会有专门针对预制菜行业的“许可证”,提高行业准入门槛。
而“禁止使用防腐剂”更进一步强调了预制菜的健康属性,解决餐饮工业中保质期长、食品鲜味衰减的问题。
此外,陈振杰还表示,预制菜的定义明确之后,冷冻冷藏等冷链保鲜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。“预制菜”本身应该是质量更高的菜肴,是首先要保证产品“风味”的菜肴,“新规”的出台让监管部门“有法可依”,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规范生产,从多个层面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。
针对性、引导性强,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
食品专家吴祖兴教授表示:《通知》是一个具有约束性的规范文件,针对性很强,引导性很强,对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、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首先,突出了几个关键点:是“菜”不是“饭”;是预加工菜不是成品菜和果蔬净菜;不使用防腐剂。
其次,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:一是前期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问题;二是社会关注的预制菜安全性、健康性问题;三是预制菜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。
同时提出了统一管理标准、加强监督、落实主体责任,尤其是推进餐饮环节告知义务,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价,对加强社会共治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意义重大。
此外,《通知》的出台,为预制菜产业进一步做大、做强、做优提供了保证,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根本原则有两个,一是安全性;二是工艺的必要性。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有两个条件,一是适用范围;二是使用量。预制菜既然是“菜”,就存在天天吃、经常吃的可能,而不是一般工业食品的“偶尔吃”、特殊场景下吃。因此,主、副食品在添加剂使用上有更加严格的控制。
消费者对添加剂尤其防腐剂在预制菜使用的问题更加关注,预制菜通过低温冷链技术条件可以有效解决产品防腐保鲜问题。因此,限制使用防腐剂是科学的、合理的,也很好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切,更有利于预制菜产业的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。